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从原理到应用

波长范围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其精确的光谱分析能力,在生物化学、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波长范围通常包括从紫外线(UV)到红外线(IR),这一宽广的覆盖范围确保了它可以对不同种类的物质进行有效的分析。

波长范围:从紫外线到红外线

紫外-可见区

紫外区主要涵盖波长为200nm至400nm之间的区域,这个范围内的光波最易被大多数无机化合物吸收,因此成为紫外光谱法的主要研究对象。而可见光则覆盖了波长为400nm至700nm之间的一段光线,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学和临床检测中。

可见光与紫外光的应用

紫外光谱法通过测量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强度来定性或定量地识别分子,常用于药物成分、食品添加剂、有机污染物等的筛查。相比之下,可见光谱法主要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以及一些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如铜、铁等。

操作规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主要包括预热仪器、调整波长位置、测定样品吸光度等步骤。以下是详细的实验操作指南:

一、预热仪器

打开电源开关后,等待约15分钟让仪器稳定,然后检查各个部件是否正常工作,如灯泡、比色皿、读数窗口等。

二、调整波长位置

根据需要测定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波长。如果使用的光源是非选择性的,则需先调节波长旋钮,直至显示所需的波长数值。

三、测定样品吸光度

将待测样品装入比色皿中,确保比色皿中的样品充分接触光源。读取仪器上显示的吸光度值,记录下来作为数据。

注意:每次实验前应仔细阅读相关手册以确认所有参数设置正确且符合实验要求。

区别与联系

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区别在于它们所使用的光源不同。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的是紫外光源,可以产生较短波长的光;而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则使用可见光源,能够发出较长波长的光。尽管两者的工作原理不同,但它们都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类型的分子,只是分辨率和灵敏度略有差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多功能的仪器,适用于多种领域的分析需求。通过准确测量特定波长下物质的吸光度变化,它能帮助科学家们理解并解释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反应过程,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